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人均每天食用油脂攝入量上限25克推算,安徽省每年要吃掉55.68萬噸油,其中70%是植物油。油菜加大豆,安徽省食用植物油常年自給率達105.8%,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安徽,扛得起“糧袋子”,拎得穩“油瓶子”。
油菜單產創新高,夏種大豆面積顯著回升
加快大豆種植面積恢復,是國家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的一件要事。
今年夏種,一種新式“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正在安徽大豆主產區推廣。夏種時節,潁上縣楊湖鎮種糧大戶趙化用上了新款機器——大豆玉米一體化播種機,它能通過電腦控制,實現智能化精準播種,并預警播種密度誤差。今年,潁上縣首次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就是根據大豆和玉米的生長特性,采用大豆帶與玉米帶間作套種,利用植物邊行效應,增加玉米種植密度,實現作物協同共生、一季雙收。這是安徽全力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的重要舉措。
今年夏種,全省落實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超過60萬畝。包括春大豆在內,今年安徽大豆全年播種面積910.6萬畝,較上年增加29.8萬畝,超出國家下達任務9.8萬畝。
油菜,在安徽正變成“網紅”。
今年,全省12個主產市觀光油菜達到180.28萬畝,其中規模性油菜花觀賞區50余個,蕪湖市灣沚區紅楊鎮周橋油菜觀賞點、宣城市績溪縣家朋鄉尚村觀賞點和旌德縣旌陽鎮鳧山村千畝油菜觀賞點、黃山市黟縣柯村村和休寧縣齊云山南坑村、池州市大演鄉白石嶺油菜觀賞點等,成為知名打卡地。
春游季,安徽這些金燦燦的油菜花,迎客180萬人次。
但油料食用,仍是油菜最重要的價值所在。近年來,安徽將發展油菜納入多項重大規劃,明確目標任務和發展路徑。
做好新品種選育推廣,實施“油菜產業綠色革命科技行動”,開展科技攻關、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創建和高產創建競賽,加大科技指導服務力度,組織1.3萬余名基層農技人員、約5.3萬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包村聯戶,將油菜生產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實施冬閑田擴種油菜項目。省農情調度顯示,2021年到2022年全省冬閑田擴種油菜面積達110萬畝。
效果令人欣喜!
今年全省油菜種植面積590余萬畝,單產達169.7公斤,較去年162.9公斤增加6.8公斤,增幅4.17%;總產100.12萬噸,增幅9.9%。油菜最高單產實測281.8公斤,創安徽油菜單產歷史新高。
發揮主產區優勢,為抓好“油瓶子”供應貢獻力量
安徽,盛產大豆?;春右员?,是優質大豆主產區。以宿州市埇橋區為例,它地處淮北平原,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是黃淮流域優質高蛋白夏大豆適宜種植區和重要產地,為大豆核心產區,“埇橋大豆”為地理標志農產品。而在淮南,豆腐則是其大豆種植歷史悠久的注腳。
2012年前,安徽省大豆種植面積穩定在1300萬畝以上,居全國第2位,僅次于黑龍江省。此后不斷下滑,到2021年面積僅880.83萬畝,退居全國第3位??偖a量也由2012年的22.6億斤,下滑到2021年的18.2億斤,大豆產能萎縮。國內其它主要大豆產區,亦是如此。
從耕作制度上看,糧豆輪作有利于改良土壤結構。從商品用途上看,大豆是豆腐、腐竹、豆漿等食用豆制品加工原料,更不用說還能分離出的蛋白、蛋白肽、豆奶等,銷量也很大。很多人不知道,安徽大豆的蛋白質含量高、出漿率高,是首選的優質蛋白加工原料,比東北大豆和進口大豆性價比更高。但安徽省大豆單產偏低,比較效益不及玉米,主推品種研發應用不足,生產方式相對粗放,自然災害頻發,阻礙產業發展。
在安徽省,65%以上的食用植物油供應來自油菜籽。皖江兩岸,是優質油菜主產區,最高峰的2004年全省種植面積1500多萬畝,總產180多萬噸,均居全國第2位。到2011年,全省油菜種植面積已不足1000萬畝。十三五”期間穩定在500余萬畝水平,面積、產量分別居全國第6位和第4位。2020年,油菜種植面積降至最低點,僅為525.6萬畝。
大豆、油菜的種植面積變化,折射出抓好“油瓶子”供應的緊迫性。
以實施“兩強一增”行動計劃為抓手,深入推進“雙招雙引”,通過綜合施策,安徽推動大豆種植面積恢復,增產增效。根據規劃,“十四五”末期,安徽大豆種植面積將超過1000萬畝,保障能力更強。而振興油菜產業,從今年的590多萬畝,到最高峰的1500多萬畝,任重道遠。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夯實產業長遠發展基礎
安徽正加快選育新品種,推進提高全程機械化水平,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創建萬畝示范片,輻射帶動全省大豆均衡增產和提質增效。大力開展“雙招雙引”,引導加工企業向大豆產區集聚,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接下來,安徽將大力實施冬閑田擴種油菜,以擴面積;開展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和高產競賽,以提升單產;實施科技強“油”體系,壯大產業;實施機械強“油”破瓶頸,提升生產水平;扶持一批龍頭企業。
據調查,安徽省可開發利用的冬閑田常年面積約800萬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區,隨著農田水利設施條件改善,配套支持政策落實,對冬閑田開發利用力度不斷加大,“十四五”末安徽省油菜種植面積有望擴大到750萬畝。擇優安排整縣進行油菜綠色高質高效創建,以規?;?、機械化、智能化、高效化生產等核心技術為主攻點,建立多層次展示示范片,示范帶動大范圍均衡增產。
科技強“油”,支持油菜產業“四新”科技成果轉化。依托油菜產業綠色革命科技行動,大力培育、研發、推廣一批油菜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打造高標準按圖索“油”生產大縣和農場。選擇望江、當涂等一批生產基礎好、積極性高、工作推進力度大的主產縣(農場),開展按圖索“油”,促進油料增產增效,建設一批區域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生產裝備先進、產業優勢突出的油料全產業鏈基地縣。
機械強“油”,開展農機研制補短板行動,組織開展現有機具適配改造,推進數字化、智能化裝備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在全省打造高標準基地20個、農機農藝融合基地20個,爭創國家級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縣3個。推進油菜分段收割、機播機收全程機械化和油菜籽機械烘干,提升油菜生產水平。
按照一、二、三產業融合、全產業鏈高質高效發展的思路,培育一批規模實力強、技術水平高的龍頭糧油企業,支持建設以油菜籽為主導產業的優勢特色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推動油料生產+科技+加工全產業鏈發展,確保擴種油料“銷得出去、就地轉化”。